读初中时,嫌上课无聊,便与同学比赛默写108将的姓名和诨号。能默到100以上的,只有两个人:一个后来考入上海交大,一个便是我。我姓蔡,很不幸,我家的阿庆、阿福全列名108名“反贼”中;他姓莫,居然“家世清白”,与108将没“缘”。我很生气地从同学中找到一个“崔”姓,以抗衡“莫”,结果莫同学说被鲁智深杀于什么什么瓦官寺的一个和尚便姓崔,我无言以对地迅速把这一页翻过。
2014年的春天一过植树节,天气像煞通了电的暖风机,一下和暖起来。春困中翻了几页120回本的《水浒》,排坐次里的名单惊然唤醒少年时的往事。我想到了唐代的门阀风习,姓氏对老中国人还是有讲究的。
108将中,崔卢李郑王这“五姓”子弟占多少呢?
崔姓无;卢姓一,即卢俊义;李姓六,李应、李逵、李立、李云、李俊、李忠;郑姓一,郑天寿;王姓二,王英、王定六。“五姓”子弟总计10人。唐以后的“李”姓中多有因“赐姓”而姓李的,故梁山上“真正”的“五姓”子弟所占比例应在十分之一以下。换句话说,有“谱”有“史”的“好人家”的后代,是很难走到“落山为寇”的地步的。家族观念、门楣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位治《水浒》的马成生老师。马老师的老家在丽水,爱用浓浓的浙南口音讲授李贽金圣叹们的《水浒》研究成就。其实,他对《水浒》的会心也多有启人深思处。108个“反贼”中,领着大伙反抗大宋的头领居然就姓“宋”,讲仁、礼、仁政的孔子孟子都有“后人”参与造反,偷汉子的女人大致得姓潘,美名扬东南的“顾陆朱王”之首的顾姓居然出了个“母大虫”……如此等等,想要弄明白,非得好好读阵子书。